12月3日,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、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中华医学会2022年医学病毒学大会上表示,随着新冠病毒出现新的变化,整个防疫模式也在逐渐转变。未来对新冠病毒流行的控制,可能不在于核酸清零,而是将病毒的致病率降到非常低的水平。当前,对老年人尤其是基础疾病、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保护,是中国走出疫情的关键点。
(图源 中华医学会)
张文宏表示,他所在的病毒研究团队早在2020年3、4月份就认为新冠病毒传播不会在当年6月份结束,这主要是从病毒扩张的特征来判定的,其团队对临床收治的新冠病人进行了病毒学监测后发现,新冠病毒的进化速度很快。新冠病毒从原始毒株开始,突变后进化到阿尔法、贝塔、德尔塔,每一波进化速度都非常快,而且后者能迅速取代前者。 但是,在开展疫苗接种后,研究团队对患者体内的病毒监测发现,病毒变异有所收敛,目前病毒的变异局限在奥密克戎,病毒的传播受到的限制越来越大。
(图源 pexel) 尽管病毒进化是随机和没有方向的,但接种疫苗或者重复感染后,人类体内的免疫力会对病毒的突变造成很大的约束。通过接种疫苗会持续给病毒施加压力,这会使得每一次病毒突变都会非常困难,突变的量也正在减少,每一次突变都犹如在缝隙中跳出来。
(图源 pixabay)
张文宏团队还对中国上半年上海疫情进行了数据研究,数据显示,新冠疫苗对于老年人的保护作用显著,高龄新冠患者的重症率相对较高,但打了疫苗后,对这类人群的保护能力显著提高。除了高龄患者外,还有透析患者、心脏病患者等也属于新冠重症病人群体,代谢性疾病、慢性肾脏病、长期卧床以及肿瘤患者等都是新冠患者重症化的“脆弱”因素。
张文宏在会议上说到“在脆弱人群中,10%因新冠重症,90%是因基础疾病重症,两个重症放在一起构成了新冠重症疾病谱,这一点让我们未来的救治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,如果出现一定程度的医疗资源挤兑,奥密克戎导致的死亡率会增加,尤其是老年人的病死率就会上升,保护老年人、基础疾病患者等脆弱人群非常重要。”因此,走出疫情的关键点就是对脆弱人群的保护。
中国国务院也在11月29日,颁布了《加强老年人新冠病毒接种工作方案》,中国各地需要加快提升80岁以上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,继续提高60至79岁群体疫苗接种率。
(图源 中国国务院)
针对有些人打了疫苗之后仍然出现感染的情况,张文宏建议在接种第三针加强针时,选择异源接种,提高疫苗效力。另外,他也呼吁未来开展第四针疫苗接种。
在临床治疗方面,张文宏建议要在病毒感染早期用药。“国际上真实世界现在告诉我们,在早期阶段,如果及时用药,5天内服用药物,可以将脆弱人群的重症率降低90%左右,而中国在国际上发表的临床研究也证实,如果在5天内服用,可以显著降低重症化率。”
张文宏最后指出,依靠我们现在的科技能力,未来对于病毒流行的控制,可能并不是核酸的清零,而是将有症状或重症比例降到很低的水平。相信人类未来对新冠病毒的驯化是可以实现的,未来一定会更好。
|